我们常常四处寻觅远处的风景,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美丽的景致。时光如梭,岁月荏苒,泉港这座美丽的海边小城,在这条岁月的长河中,已悄悄地穿上了美丽的“新衣”。生生不息的人文底蕴、深厚的创业神韵构成独好的风光。
“团小青看泉港”专栏旨在通过泉港团员青年们的眼睛和镜头,带您领略一个升级版绿色石化港口新城的别致风景。?本期我们将推出“多彩山腰”,带您一起去体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的风采。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腰街道处于闽南语系和莆仙语系过渡区域,民间戏曲历来繁荣,素有“戏窝子”、“曲窝子”之称。在山腰街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唱北管南音,看南北戏剧。一个不大的地方,同时活跃着北管、歌仔戏(咸水腔)、南音、掌中木偶、高甲戏、七星灯等各种民间文艺。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民间文艺。
民间文化艺术
年,山腰街道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这是我省唯一一条街道获得该荣誉。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文化的古风古味,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腰南音是泉州南音的支流,传入时间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十九世纪后山腰有十多自然村办起“南音弦管间”,以庄神生南音师傅为代表被称为“北派南音”。
“南音”民间乐器
一组南音乐队,是由主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组成。
琵琶
洞箫
二弦
三弦
泉港山腰-峰尾示范区普安南音乐坊,由山腰普安村张国宗、张进富、张泉付南音老师牵头创建。
“文化示范户”,泉港山腰南音协会副会长张国宗老人正在授课。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余音袅袅,古朴曼妙,这,就是南音。
泉港山腰中心小学南音培训班。
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的精华,又吸收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回归现代生活,南音依然缠绵深沉,独具韵味。
一别就是一千年,一入就是大千世界。这,就是南音。
“天子传音”—北管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与泉州南音并称“姐妹花”,享有“天子传音”的美誉。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革时,北管濒临灭绝,直至年,山腰文化中心站率先组织北管老艺人进行抢救、发掘、整编,使它得以保护和发展。
“北管”民间乐器
特色乐器:尺胡、双清主奏乐器:笛子、京胡
二胡
双清
笛子
京胡
泉港山腰祠堂北管乐坊(锦山北管队)
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阿拉坦格日勒携音乐专家一行莅临泉港山腰锦山宫进行北管音乐访问交流。
泉港北管专家林国春老师与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阿拉坦格日勒。
北管演奏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山腰北管下乡演出。泉港山腰庄重文小学北管培训班。
天子传音话北管,此曲只应天上有。
歌仔戏—“咸水腔”芗剧歌仔戏(“咸水腔”芗剧):年山腰文化站建立戏剧培训基地,每年公开招生,先后培养芗剧演员多名,山腰“咸水腔”芗剧闻名全市,现已发展到22个团,共排演多个剧目。7年3月芗剧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芗剧”民间乐器
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六角弦、三弦、苏笛、鸭母笛、京胡、芦管等。
壳仔弦
台湾笛
大广弦
泉港山腰芗剧剧团众多,比较出名的有百艺芗剧馆、小百花芗剧馆、星艺芗剧馆等。
芗剧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其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
独特的艺术、历史和审美价值,是百年芗剧独树一帜并引人
投稿方式:投稿方式:请将图片资料发送至邮箱tw